星期日, 12月 31, 2006

[怒]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Dec, 29, 2006]

每次都被 Blogger 的張貼失敗搞到很怒。浪費一個多小時事小,重點是完全沒有心情重打一次。硬打出來的東西怎麼看都不對味。

二十九號去了克里夫蘭自然史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MNH),CMNH 就位在克里夫蘭美術館的對面,Case 的學生同樣可以免費參觀,連租語音導覽器都免錢,真棒(迷之聲:廢話!一年兩萬多美金的學費啊)。

雖然 CMNH 的展覽比較偏兒童向,但和台中科博幾乎全以教育性裝置為主的走向不同,CMNH 有很大一部分的展覽空間是用來展出典藏品的(當然,最重要的藏品還是以複製品展出)。而且詳盡的說明牌與語音導覽(總共有四小時以上)不只介紹這"一種"收藏品的意義,也經常強調觀眾眼前這"一件"藏品本身的來歷與故事。例如化石區的 "Happy"(Haplocanthosaurus delfsi)便是該種恐龍的模式標本,而威猛無比的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化石則是克里夫蘭地區土生土長,且其命名者更曾任職於 CMNH. 特展的部分,Robert Turner 的自然攝影作品美得令人窒息,可惜販賣部雖然有賣他的攝影作品,卻是以義賣的方式限量發售,隨便一幅都是數百上千美金的高價。至於暴龍 Sue 的特展反而比較沒有感覺,展場的設計明顯偏向兒童教育,值得看的也就是 Sue 的化石(複製品)而已了。上面放的那張照片就是 Sue. 展場得人其實很多,我剛好抓到一個好角度都沒拍到人 :)

博物館除了室內的展場,還有一個小動物園。我個人對動物園的看法雖然不算是積極的反對,但是多半是抱著保留的態度的。CMNH 的小動物園感覺倒是還不錯,因為裡面很多的動物都是收容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或者是其他機構繁殖過度的。很有趣的一點是,這裡的解說牌除了介紹這種動物,還會特別介紹園內飼養的那一隻動物的來歷。下面的相簿中可以看到管理員對山貓("Bob"cat!!)拋擲食物。這可不是耍把戲給遊客看(雖然遊客是看得很高興),而是一來為了讓兩隻山貓各自知道哪塊肉是給誰吃的,二來避免管理員離他們太近,因此訓練他們必須要站到屬於自己的木樁上才給吃。

星期二, 12月 26, 2006

Westside Market [Dec, 23, 2006]

Westside Market 是 Ohio 最古老的傳統市場,本身擁有超過一百六十年的歷史,現今的建築物則是二十世紀初頁的建築,亦是美國的歷史地標之一(左邊的照片是從 Wikipedia 偷來的)。

而市場的內部的實況方面,果菜區其實就像是台灣的傳統市場,只是比較乾淨寬敞,但是本質上真的沒有什麼不同:各種果菜堆在攤子前面,上面還插著寫價錢的瓦愣紙版,老闆與夥計一樣會吆喝叫賣,水果攤還會請請人試吃。

果菜區是包在主體建築的外圍的一個ㄇ字型走廊,主建築則是魚肉,香料,與熟食攤。蔬果區賣的東西我大概還知道什麼是什麼,大不了就是搞不清楚那麼多種番茄,那麼多種甜椒之間有啥不同。但是肉攤的部分就眼花撩亂了,因為那裡不只有賣各種部位的牛,豬肉(跟台灣一樣,要哪裡切給你。內臟根豬頭都有),還有各式臘腸,燻肉,火腿,培根等等。魚攤也是堆著各是魚鮮,我絕大部分都較不出名字(無論英文中文),甚至有些連夥計都搞不清楚,還要回頭向老闆求救的。

整體來說 Westside Market 的食材雖然不是都特別便宜,種類繁多選擇豐富,從很便宜的(就是我買得起的)到稀奇高價的都有。近年來因為美食雜誌與節目的宣傳,這裡已經成了觀光景點之一,除了當地人,人群中更到處可見拿著相機的觀光客,還好就各方評價來說還不至於出現觀光客陷阱的程度。

我這天買了三磅番茄,一磅洋菇,兩把蔥,一磅薑,兩包大蒜,兩根辣椒,兩磅豬絞肉,一個鮭魚頭(才一美金),還有大手筆的一磅(十一美金)的大蝦。提著這些東西撘電車回家的下場是第二天手好痛啊 :~

星期五, 12月 22, 2006

過,不過,還是抵制聖誕節

不管過不過聖誕節,看起來我也養成了寫應景文章的習慣了。

剛剛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一些中國大陸的博士生發起了抵制聖誕節的運動。
說起來我個人對"過"聖誕節已經失去興趣很久了(但是對聖誕節本身很有興趣),甚至每到了聖誕季節就想著可不可以弄個 "Paganmas" 來反叛一番。但是這次這些大陸博士生的不過聖誕的理由,在我看來卻是自相矛盾的,說來說去不過就是國族主義憤青式的心理。根據媒體的引用,他們說:「大部分國人在對西方聖誕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聖經聖誕節等只對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狂歡行列」,此說雖然其實沒什麼新意,基本上還是相當正確的。
然而,就在同一篇文章裡,他們居然又說耶教在中國悄然壯大乃至漸趨泛濫。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從鄉村到城市﹐耶教教堂高高聳立﹔從普通民眾到社會精英﹐對耶教趨之若。凡此種種﹐皆表明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准耶教國家
他們還說聖誕風潮是
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
接下來他們馬上又說出這一點﹐即使西洋國家內部的歐洲國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聖誕節」的問題﹐呼籲過具有歐洲特色的聖誕節這種看似是要強化自己的論點實則是自相矛盾的證據。

總合來說,這十位博士生從中過大陸民眾 "過聖誕卻不懂聖誕精神" 的現象居然推論出聖誕熱乃是"西方文化的入侵" 這實在不只是矛盾,根本是整個的顛倒了。
"自己的東西丟了,洋人的東西也只學了皮毛",這樣精闢的批判在胡逆天網友談論台灣的 "拯救中文" 運動時就已經提出。"過聖誕卻不懂聖誕精神" 代表的其實是 "沒文化" 的入侵,而其來源除了歐美,中國大陸本身沿海城市的暴富更是主因。其實這種現象不只在中國大陸,在台灣,在日本都可見到,其形式也不只是聖誕節,還有情人節,萬聖節之類。整體來說這都是商業炒作之下使民眾只在乎這些節日的形式而毫不在意其文化內涵的結果。

當然,與其他消費性節日的入侵相比,聖誕節確實有其獨特性,因聖誕節在歷史上的確就是泛基督信仰者的統戰工具。十二月下旬是冬至的日子,而冬至慶典在許多民族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節日,其重要性強大到即使嚴格一神的基督信仰也無法強制取消,只得以聖誕節的名義將其吸納入基督信仰體系中。然而可笑的是這十位博士顯然自己也不懂聖誕節的精神與歷史,他們對聖誕節的懼怕--即使形式上變得文明了些--本質上與義和團時代燒教堂,殺洋鬼子的拳民並無二致(想想這也很自然,中共的教育至今仍將義和團看作民族英雄)。

有一段話,這十位博士生也是說對了: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經過百餘年來國人對自家歷史文化傳統系統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已經呈建制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化。一點不錯,而這十位博士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對華人數千年來根植於生活,歷史,社會,經濟的文化有怎樣的理解呢?他們提出復興中華文化的方法依舊是希望加強消費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中國史上最 囧rz 的傢伙大概非他莫屬。他自己的一生,他給中國帶來的榮耀與屈辱就不說了,最慘的是,共產黨掌權的時候踢打踐踏他,如今共產黨還沒垮台呢,這個共產國家的菁英份子居然開始捧起這塊神主牌了。

這十位博士生知道的終究只有孔子,只有儒教(而且是其中最腐敗僵化,與孔子理想離的最遠的部分),他們沒有辦法了解同樣在這個季節,華人文化的深處其實有著那麼多的歷史習俗儀式信仰是與聖誕節的本質相通的。在面對消費性聖誕節入侵時,許多族群開始透過慶祝自己的冬至慶點來與其對抗。猶太人的光明節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事實上正因如此,美國的大眾媒體與商業廣告上如今已經幾乎看不到 Christmas 這個字,都海用 Holiday 了),除此之外也有許多非基督徒從聖誕節的習俗中重新抽出屬於古老異教的部分,慶祝起 "Paganmas". 我在兩年前半認真地提過聖誕節吃湯圓的觀念,其實也是相同的意思:如果你不喜歡美式的消費性聖誕節,如果你不喜歡基督信仰的霸權,你應該找出自己民族的冬至慶典。華人的冬至當然不只是吃湯圓。中國北方至今有冬至吃水餃的習俗,另外帝制時代亦在冬至祭天,甚至在某些地區也有連續數日的冬至狂歡節的歷史可考。

今年冬天我住在美國,這裡買不到湯圓,也沒有辦法弄到糯米粉,但是我至少有麵粉豬肉與冷凍蔬菜。我打算在聖誕節這天包個水餃,在
這個美式消費性聖誕節的發源地,卻也是矛盾的,幾乎見不到 Christmas 字樣的國度,獨自進行對聖誕節的小小反叛。孔老夫子,您老人家就好好歇著吧。

星期一, 12月 18, 2006

Christmas Concerts at Severance Hall [Dec, 17, 2006]

今天晚上去了校區裡面的 Severance HallCleveland Orchestra 的聖誕音樂會。

Cleveland Orchestra 本身被視為世界級的樂團,但是我個人實在並不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除非古典搖滾也算古典音樂,會買票(二樓看台偏後的座位要三十八塊美金)來聽這場音樂會當然多多少少是附庸風雅了。還好這畢竟是聖誕音樂會,演奏的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聖誕名曲(還有胡桃鉗裡的 Waltz of Flowers. 這首在台灣已經浮濫到讓我覺得是俗爛的廣告歌了 XD ),所以我雖然外行還是聽得很高興。整場演奏會是以輕快的方式進行,甚至還有一些諸如聖誕老人鬧場搶著上台指揮以及請觀眾開唱之類的噱頭,是走歡樂路線而非那種讓人昏睡的無聊古典音樂演奏會。

散場以後有些同伴覺得音樂廳的人聲傳遞似乎不是很好,我個人倒是覺得都很清楚啊?不過這種事情我真的是大外行就是了,就算偷偷把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掉包成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只要不是管樂器放個大砲,我大概也不會發現期中差異吧?不管怎麼說,以後我可以跟人家吹牛說我聽過 Cleveland Orchestra 的演奏(這應該是可以拿來說嘴的事情沒錯吧?)就是了 :p Posted by Picasa

星期一, 12月 11, 2006

[串聯]墮胎以前要想三天,那射精以前也要 [Dec, 11, 2006]

學生團體抗議行政院版生育保健法草案連署活動

今天在新聞網站上才看到的東西。說真的,這東西被媒體稱作校園最 HOT 話題,但其實四十幾天連署成果一千九百多人實在是少得可憐的 (別忘了還要扣掉那些填錯的,明顯來亂的等等),特別是跟那些政治性議題的連署動輒上萬上十萬的成效相比。

順便重貼一篇我數年以前針對蠶食的理性影片事件寫的文章,以及令一位婦產科醫師所寫的文章

我想說的話這幾篇文章都幫我說了,這裡便不在重複嚕。

星期日, 12月 03, 2006

電視媒體,文字媒體與彽品質的網路語言

網路,電腦的普及是不是造成廣泛的語文水準彽落這個問題太多人在吵了,我目前不想淌這個混水。但是我卻忍不住要抱怨,網路上有一個很大很重要的,對搞爛語文水準有很大貢獻的平台,卻一直沒有被人提起。

雅虎奇摩新聞

我指的不是新聞品質的彽落。台灣的新聞沒有品質是有目共睹的,那種一千多萬元寫成一千多元,高鐵標準的煞車速度寫得比太空船加減肅還快,或是其他亂用成語,張冠李戴,抄網路討論當新聞隻類的鳥事雖然豪不希奇,但這都不是網路媒體專有,更不是雅虎奇摩新聞專有的。

雅虎奇摩新聞本身並不是一個新聞媒體而是一個整合各新聞媒體的平台(在雅虎奇摩新聞的問與答中有列出目前的合作媒體包括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東森新聞報、中央通訊社、TVBS新聞、中廣新聞網、民視、台灣日報、中央日報、大成影劇報、麗台運動報、路透社、366生日網。最後這一個336生日網幾乎沒看過它的新聞,另外其實還有公視沒列在此)。本質上它提供的還是文字搭配圖片的格式,然而他的新聞供應者卻有一大部分是來自電視媒體--民視,公視,TVBS. 雖然就媒體數量的比例來說這三個電視媒體佔的不大,但是只要去瀏覽一下就可以發現民視跟 TVBS 的新聞產量是十分驚人的,甚至多少有些互別苗頭的意味。但是在競爭版面的同時,這些電視媒體(包括公視)發送給雅虎奇摩新聞的內容根本就是直接把電視新聞的新聞稿丟上來,結果就是這些媒體提供的新聞在缺少影片配合的狀況下根本是看得人一頭霧水,例如不時出現 "現在帶您來看"......看什麼看啊?雅虎奇摩網站上根本看不到這些內容啊(最多就一張電視截圖)。更有甚者,連 "現在帶您看" 都不說了,直接把主撥的唸白跟新聞影片中當事人或是現場記者的口白接到一起,甚至分段都不分,標點符號都不加。更糟糕的是這些新聞完全缺乏校對,標點不清,錯字連篇就算了,還經常漏句,漏段,或是反過來出現莫名其妙的重複。

我不會說這些東西顯示出台灣新聞品質的彽落,因為這些東西根本只能看成內部作業階段的稿件,根本不(配)是一篇新聞。這種現象顯示的是,當電視媒體在搶佔文字(網路)媒體能見度的時候,使用的是一種非常隨便的,"丟些手上有的東西上去撐場面" 的心態而完全無心針對電視與文字媒體的不同特性將電視撰寫合適的文字。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搞爛奇摩新聞品質的次要原因,例如歐新社。歐新社正常的新聞普普通通,但是它時常會一口氣發布一堆只有(自以為)有趣的標題加上一張照片(解析度還不怎樣)以及一句敘述的新聞。不是說新聞圖片不好,但是這種一個標題一張圖一句話就成了一則新聞的搶版面手段實在是很討人厭的,更何況有時就算真的看到了有趣的圖片,卻發現新聞中完全沒有提供延伸查詢的線索時給我的感覺更是差勁。